襄阳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周建春张晋瑜)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舒庆艳研究员团队与保康县荣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保康鹰子石牡丹种植家庭农场合作,在保康县后坪镇九池村和蜡烛山村共同建设了保康野生牡丹种源保护基地与栽培示范基地。此举旨在加强对珍稀野生牡丹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为牡丹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力。
保康县是我国野生牡丹的重要原产地和“基因库”,拥有紫斑牡丹、卵叶牡丹两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及其自然杂交种群。这些野生牡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是培育牡丹新品种和进行遗传改良的宝贵原始材料。
此次重点保护的保康紫斑牡丹与卵叶牡丹,均为芍药科芍药属的珍品。考察发现,保康紫斑牡丹花瓣洁白,花心处有醒目的深紫黑色斑,花朵硕大,适应性强;籽粒含油率高,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超过90%,尤其是α-亚麻酸含量突出,是开发高品质牡丹籽油的理想原料。保康卵叶牡丹则以粉白或粉红的秀雅花瓣和紫红色花部器官为特征,花期略早。两者在自然条件下杂交产生的后代种群,为未来育种提供了无限可能。
然而,由于历史上过度采挖等因素,这些野生牡丹的种群数量曾急剧减少。基地建设将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科学繁育等多重措施,有效扩增其野生种群。舒庆艳研究员团队表示,此次合作将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实现从资源保护到产业开发的链条式发展。
在生态种植方面,牡丹作为木本油料作物,适合在林下、坡地、荒山等非耕地上种植,能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粮油争地矛盾。在产业升级方面,牡丹用途不断拓展,除高品质牡丹籽油外,牡丹花茶等产品也已开发上市,精深加工水平持续提升。同时,以牡丹为主题的花期观光、文化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据悉,该项目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旨在带动当地农户参与牡丹种植、管护、产品加工及旅游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构建“种质保护—良种繁育—精深加工—文旅融合”的完整产业链,保康正努力将野生牡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以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繁荣。
《襄阳日报》(2025年11月13日5版)
编辑:王鑫
审核:李云飞 终审:职战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