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彭艺唯通讯员向长海王皓月
当襄阳文旅热潮奔涌而来,一碗红油翻滚、香气醇厚的牛肉面,已然成为串联古城烟火与旅途欢情的味觉密钥。八方游客追慕荆楚风韵而来,循着地道面香欣然驻足,这碗承载城市记忆的风味美食,在文旅勃兴的浪潮中声名远播、香飘四海。
从樊城一桥头的老字号面馆,到中州会馆的文化新地标,再到深夜不打烊的直营门店,三位店主向记者娓娓道来,话语中既藏着各自的创业回甘,更鲜活勾勒出襄阳旅游热与牛肉面销售热“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热闹图景。
桥头老店:
香味引客来,店旺客盈门
樊城一桥头,除了横卧碧波的那座钢铁长龙,还常与牛肉面紧密相连。周末,到樊城一桥头吃碗牛肉面,在香气扑鼻的热气中感受生活的闲适与惬意。不仅本地人爱这里的牛肉面,外地游客也依照网上各类旅游攻略纷纷寻来,用舌尖品味襄阳。
李同森的邓家牛腩面馆就“扎根”在此。清晨,薄雾氤氲着牛肉汤的醇香,冒面的炉子“咕嘟咕嘟”欢唱着,师傅麻利地抓起一坨碱面,丢进竹笊篱,再添把豆芽。只见他手腕轻扬,碱面、豆芽在竹笊篱中翻飞起舞……待碱面煮至七成熟便捞出,浇上红油浓汤、牛肉,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襄阳牛肉面便做好了。
一旁的桌子上还摆着葱花、蒜瓣,讲究的店主还会备些香菜、炸豌豆、腌萝卜等小料供食客选择。光吃面不过瘾,爽朗的中年汉子还得来一碗黄酒、几瓣大蒜。面条的香辣、黄酒的酸甜、蒜瓣的冲劲,在舌尖上交织碰撞,瞬间唤醒沉睡的味蕾。
“这些年,来襄阳旅游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这也为邓家牛腩面馆带来了更多客源。赶上逢年过节,我们店牛肉面销量比平时多30%到40%,河南、四川、贵州的游客特别喜欢我们的牛肉面。一位北京游客曾在我们店连吃三碗,看他这么喜欢襄阳牛肉面,第三碗我直接免费。没想到这名游客再游襄阳时,特地给我带了北京特产。”李同森说,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喜欢上襄阳牛肉面,他的干劲更足了!
会馆新韵:
庭榭融面韵,打卡成风尚
11月9日,位于沿江大道的中州会馆大门洞开。这里既是文化爱好者探寻襄阳历史底蕴的好去处,也是深谙舌尖滋味的“老饕”们的新晋打卡地。将襄阳牛肉面馆开进会馆,是“95后”海归冯子威与合伙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更是文旅融合的鲜活实践。
中州会馆由河南商帮于清代中期修建,2016年,襄阳市文物部门对其进行易地修复,让这份历史遗存重焕生机。
“外地早有会馆融合发展,成为商业与文化体验新空间的案例。”冯子威说,恰逢中州会馆闲置,他便萌生了“让牛肉面与会馆文化相遇”的想法,这一创意很快得到多方支持。10月中旬,面馆试运营的视频传到网上后迅速走红,大批食客慕名而来,只为体验这份独特的饮食文化。
走进会馆,大殿、戏楼、过殿、拜殿、厢房等建筑被妥善保护,店内特意选用原木色桌椅,与会馆硬山式建筑风格和谐统一。冒面的档口前,一幅老樊城码头图景徐徐展开:舟楫如云、帆樯蔽日,码头上热气腾腾的牛肉面、胡辣汤香气四溢,再现了旧时襄阳的烟火盛景。
最妙的是,在这里吃牛肉面还能免费看戏。二楼戏台上,戏曲演员水袖翻飞、咿呀开唱,古韵唱腔与面香交织,让人沉醉其中。
“市艺术剧院每周会在会馆演出三次。”冯子威介绍,未来还将深入挖掘中州会馆的独特元素,开发相关文创产品,推出国风版下午茶,让大家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感受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深夜食堂”: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襄州区张湾街道办事处永安南路,柯涛的老樊城牛肉面馆第三家直营店就坐落于此。从清晨到深夜,24小时营业,只为让市民、游客随时都能尝到一碗热腾腾的襄阳牛肉面。
在牛肉面行业坚守10年,柯涛不仅拥有3家直营店、十几家加盟店,还生产盒装襄阳牛肉面。“朋友们听说我在张湾开24小时面馆,都很惊讶。他们觉得这个地段有点偏,再加上24小时经营人力成本高,肯定难以为继。但他们没想到,这个店晚上挣的钱不比白天少。”
“襄阳夜间旅游红红火火,唐城、襄阳华侨城奇幻度假区、襄阳古城,节假日夜晚游人如织。逛完景区,大家就想找个地方尝尝地道的襄阳牛肉面。如今,来面馆吃夜宵已经成为体验襄阳夜生活的流行方式。”柯涛说,烧烤、卤味搭配襄阳牛肉面,夜间的客单价远超白天。
“国潮音乐嘉年华襄阳站、张韶涵‘觅光世界巡回演唱会’襄阳站、2025襄阳马拉松等大型文旅活动现场,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免费发放的文旅大礼包里就有襄阳牛肉面。在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现场、文旅推荐会现场,也有襄阳牛肉面的专属席位。襄阳牛肉面正被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熟知、喜爱。我相信,襄阳牛肉面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柯涛说。
《襄阳日报》(2025年11月13日5版)
编辑:王鑫
审核:李云飞 终审:职战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