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惠
校园规则是维护秩序的基石,有时会遮蔽教育应有的温情。孩子课间不慎碰撞,老师常迅速启动观察伤情、联系家长、调取监控、分清责任的流程,却忽略了孩子眼中的惊慌。
一次,班里一名学生出现行为偏差,家长红着眼眶找到我说:“老师,孩子的问题主要是我们的责任,恳请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家长坦言家中的困境:自身需要定期复查病情,孩子的“问题行为”实则是渴望家人的关注。这番话深深触动了我:调皮捣蛋的行为,或许是孩子的无声求助。上课走神的男孩,可能正因父母争吵夜不能寐。爱打闹的孩子,或许只是渴望关注。读懂这些信号,远比简单判定对错更重要。
于是,我带着这名学生和他亲手绘制的道歉卡片,一同前往受伤同学家中。门开的瞬间,两个孩子紧紧相拥,隔阂瞬间消融。这件事让我深刻领悟:教育并非冰冷说教,而是真诚的理解与陪伴。教育不在生硬的规章中,而在每一次俯身倾听、用心沟通的瞬间。
初为人师时,我常蹲下身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分享动画剧情、家中小宠物的趣事,为他们多认一个字、多会一道题由衷欣慰。随着工作推进,表格填写、评比考核、分数统计渐渐填满日常工作,常常会不自觉地用规矩和成绩衡量孩子的成长。
班里曾转来一名沉默寡言的女孩,不愿与人交流。我未急于催促她融入新环境,而是每日微笑问候,在她作业本上写下鼓励的话语,轻声夸赞。后来,女孩用眼神回应,并主动报名班级朗诵活动。她的成绩虽然不理想,但从低头不语到勇敢登台,让我领悟到:教育的真正价值,从来无法用分数定义。
这份价值,藏在蹲下身子平等对话的姿态里,藏在耐心倾听心声的尊重里,藏在孩子犯错时不急于指责的包容里,藏在为点滴进步真心喝彩的喜悦中,藏在陷入困境时伸出援手的温暖中。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恰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尺。
规则不可或缺,能保障校园生活井然有序,但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教育不是停留在判定对错,而是要给予孩子心灵温暖。
(作者单位:襄阳市荆州街小学)
《襄阳日报》(2025年11月13日7版)
编辑:王鑫
审核:李云飞 终审:职战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