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首席记者朱科通讯员尚婷婷李博璞
汉江之畔,岘山叠翠,这座承载襄阳28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山,正迎来一条串联山水、贯通古今的绿色“走廊”。
前不久,襄阳市岘山绿道建设项目初步设计获正式批复,招标公告同步发布,标志着这项承载市民期盼、赋能文旅融合的民生工程即将开工,为“襄阳好风日”这一文旅品牌再添生态亮色。
岘山,作为襄阳古城南部的生态屏障与历史文脉根脉,自唐代“三岘”地理概念形成以来,“岘山叠翠”便跻身襄阳十景,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栖息地。如今,岘山北部绿道脉络已初步形成,但生态保护与文化活化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市民对高品质休闲空间的需求日益迫切。绿道建设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回应群众期盼的民生答卷。
今年6月,汉江国投旗下襄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市规划院)牵头启动项目前期设计工作。面对线路跨度大、基础数据缺、时间节点紧等多重挑战,市规划院联合多方力量协同攻坚,短时间内高效完成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编制等系列任务,在复杂地形地貌中依山就势,勾勒出一条兼顾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休闲服务的最优线路。
这项民生工程的规划设计中,蕴含着怎样的匠心与巧思?记者11月13日采访了市规划院党委书记、董事刘善主。
秉持“轻美境联”理念:
绘就人城共生新图景
绿道建设,理念为魂。
刘善主介绍,岘山绿道设计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美丽襄阳建设要求,以“轻、美、境、联”四大核心原则为引领,在保护生态本底的基础上激活文化价值,让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肌理。
该项目通过完善休憩设施、优化出入口布局、增设无障碍通道及停车配套,既破解了当前市民登山游憩服务设施不足的痛点,更将岘山“三岘”文化、三国遗迹等特色资源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公共空间,实现生态效益、文化效益与民生效益的有机统一。
“轻”即最小干预,让绿道如自然生长般嵌入山水之间,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植被与地形地貌,守护岘山生态原真性。
“美”即彰显灵秀,以绿道为笔勾勒山川肌理,将二十八峰的雄奇与汉江的灵秀融为一体,尽显襄阳山水独有的自然韵味。
“境”即文脉传承,通过景观营造重现诗词意境,让游人穿行其间时,能与孟浩然“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的千古情怀隔空对话。
“联”即融合共生,以绿道为纽带串联生态、文化、休闲等多元资源,推动自然景观与人文遗产、城市生活深度交融。
“一环一轴十廊”:
织密生态人文融合网
“立足岘山生态人文本底,项目规划建设总长度23459米的步道系统,构建‘一环、一轴、十廊’的总体布局。”刘善主介绍,岘山绿道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方面还兼具森林防火功能,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服务的双重赋能。
“一环”为山麓骑行环,沿岘山山体周圈铺展,串联襄水源、火石山公园、马跃檀溪、603文创园、摩崖石刻、习家池、中华紫薇园等核心节点,形成闭环骑行线路,让市民在清风中饱览山水城相融的独特景致。
“一轴”为山脊览胜轴,沿山脊线蜿蜒延伸,起于岘山文化广场,途经烈士塔、楚岩、刘秀洞、扁山等标志性景点,止于黄龙观矿坑公园,登顶可俯瞰襄阳古城全景,感受“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壮阔。
“十廊”沿山谷自然肌理延伸,将琵琶山、习家池、吴冲水库等十大片区有机连通,形成“山—谷—城”互联互通的生态网络,让市民无需远足便可抵达“城市后花园”,实现“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的生活愿景。
六处观景台:
凭栏览胜景守牢防火线
结合游憩路线与功能需求,该项目规划设置6处观景平台,总面积约836平方米。刘善主说,项目既为游人提供凭栏览胜的休憩空间,又承担森林防火瞭望监测、应急指挥集散等重要功能,实现“一平台多用途”的综合效益。
岘山之巅观景台、天峰晴眺观景台、双梁叠嶂观景台、凤山寻踪观景台、楚山天风观景台、楚岩观景台错落分布于绿道沿线。
站在观景台上,既可将岘山叠翠、汉江如练的自然美景尽收眼底,又能俯瞰襄阳古城的古今变迁,更能实时监测山林火情,为生态安全筑牢屏障。
七座服务驿站:
便民暖民心赋能休闲游
民生工程的温度,藏在细节里。
项目将新建及改造7座驿站服务点,总建筑面积约774平方米,以“便民、利民、惠民”为核心,全面提升登山游憩的服务保障能力。
扁山观亭驿站、岘石栖霞驿站、快活林驿站、延庆寺驿站、长坡岭驿站、秋林啸月休憩点、尖山休憩亭,如同散落在绿道上的“便民港湾”,为游人提供休憩、补给、避险等全方位服务。
“从一杯热水到临时避雨,从路线指引到应急救助,细微之处的人文关怀,项目规划团队精心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让市民和游客的登山之旅更具舒适感与幸福感。”刘善主说。
山水为卷,绿道为笔;文脉为魂,民生为本。
未来,随着“一环一轴十廊”绿道网络的逐步建成,岘山将从生态屏障跃升为襄阳新的“城市会客厅”,成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样本。沿着这条绿色“走廊”,从襄水源漫步至习家池,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络上;在扁山观景台远眺古城,于岘石栖霞驿站静心小憩,每一瞬都融在自然的怀抱中,真正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在襄阳落地生根。

凤山寻踪观景台示意图。

秋林啸月休憩点示意图。

“一环一轴十廊”建设示意图。
《襄阳日报》(2025年11月14日4版)
编辑:黄金丽
审核:罗安 终审:杨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