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刘晓青通讯员李勤押朋桂
乡村振兴,关键在功能提升。今年以来,宜城市以“功能镇区”建设为重要抓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通过补短板、兴产业、创机制,推动镇区功能重塑、品质升级与产业振兴,让小镇成为城乡融合的坚实纽带。
民生工程托起“宜居梦”
“以前下雨天出门一脚泥,现在路平了、灯亮了,停车充电都方便,生活大变样!”王集镇居民李大爷的感慨,道出了集镇基础设施升级带来的民生温度。
针对部分乡镇存在的道路破损、停车难、管线杂乱、污水横流等问题,宜城市住建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2025年以来,累计硬化道路15公里,新增停车位300余个,配套建设新能源充电桩50处,同步推进弱电线路规整入地、污水管网改造等工程,集镇功能显著提升。
特色发展激活“镇能量”
功能镇区既是宜居之所,更是兴业热土。宜城市坚持“产业为擎”,依托资源禀赋推动功能提升与产业升级,打造一镇一品特色格局。
南营街道依托资源优势建设零碳智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智能大棚内果蔬长势喜人,带动周边500余农户增收;小河镇深挖美食IP,打造高康美食街,32家农家乐统一风貌改造后,高康鸡、干炸仔鸡、宜城盘鳝等地道风味吸引八方食客,“美食+文旅”融合模式让日均客流量增长三倍,成为网红打卡地。
“我们通过完善水电路气、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提升镇区承载力,吸引企业落户,让集镇成为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宜城市住建局局长刘海涛介绍,目前,全市已形成现代农业、特色餐饮、生态旅游等多元产业体系,4个特色产业镇区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机制创新助力质效双升
为确保建设高效推进,宜城市创新推行“项目化管理、清单化推进、闭环化落实”模式,制定4大类12项任务清单,联合乡镇开展专项督导;成立工作专班,每周进行实地调研、现场办公;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每日编发工作简讯,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目前,4个试点乡镇的30个功能镇区项目正在全速推进,涵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刘海涛表示,下一步,将聚焦排水防涝、养老托幼等薄弱环节,推动建设从“达标”向“提质”升级,持续深化城乡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均衡与产业协同发展,让功能镇区成为城乡融合的坚实纽带。
《襄阳日报》(2025年11月14日6版)
编辑:黄金丽
审核:罗安 终审:杨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