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姜雁冰通讯员陈传金张玉刚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在老河口市李楼镇邓岗、黄寨、张庄三个村,面对不同的发展课题,三个村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治理路径。
邓岗村:
“闭环治理”化解转型阵痛
随着2008年化工园区入驻,邓岗村经历了剧烈的转型阵痛——累计征收耕地2000亩、搬迁373户1362人。征迁矛盾、土地纠纷一度让这个村庄面临治理危机。
“矛盾不能上交,必须在我们手里解决。”邓岗村党支部书记亢秀梅带领村“两委”创立了“预防、调解、巩固”三步闭环调解法。
预防阶段,村干部主动下沉,讲清政策,帮群众算透“经济账”“长远账”;调解阶段,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在政策范围内争取群众利益最大化;巩固阶段,通过每月回访搬迁户,确保矛盾不反弹。
这套方法成效显著。邓岗村成功化解了5起信访积案,实现征迁零上访,调解成功率达98.7%。
更难得的是,村里同步搭建“家门口就业链”,了解村民技能与企业需求,通过村级招聘会、“一对一”岗位推荐,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庄80余人在园区就业,人均月收入超5000元。
“以前担心征地后生活没着落,现在就近上班,收入稳定。”在园区就业的村民说。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白莲小学门口交通拥堵问题,村里积极协调推动校门改造。村里还升级了文体广场,整治还建房小区环境,一系列民生实事让村民满意度达到99.2%。
黄寨村:
源头预防,把工作做在前面
相邻的黄寨村展现了另一种治理图景——连续十年实现“无矛盾上交、无信访上行”,成为远近闻名的“和谐善治典范村”。
黄寨村党支部书记司灵芝道出秘诀:“我们坚持的是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工作做在前面。”
源头预防是黄寨村的第一道防线。村里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确保村务全程透明。培养“法律明白人”,每个村民小组至少有一名骨干。修订村规民约,评选“好媳妇好公婆”等先进典型。
精细排查织密了治理网络。全村按小组划分6个网格,由村民组长、老党员担任网格员,每日走村串户,建立矛盾纠纷三级预警机制,对中级及以上预警矛盾纠纷立即处理。
多元化解确保了“事了人和”。遇到复杂纠纷,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组成的“三老”队伍及时介入,用“土办法”讲透情理法。调解成功后定期回访,防止矛盾反复。
近三年来,黄寨村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196件,99%以上的矛盾纠纷在村内化解,新纠纷年均不足3起。
“小事不计较,大事讲原则”已成为村民共识。
张庄村:“民主协商”激发主体意识
作为“全国文明村”“国家森林乡村”,张庄村探索的是一条通过民主协商激发村民主体意识的治理新路。
村里创新打造“铁锁乡音”议事平台,将议事场所从会议室搬到庭院、田间地头。老党员、乡贤、产业带头人担任“主讲人”,定期组织“庭院夜话”“民情恳谈”活动。
2024年以来,通过这一平台成功协调解决游客停车难、农家乐经营规范等事项10余件。每次议事都形成“议事清单”,明确责任人、完成时限并公示。
“现在村里的事,我们不仅能说话,说了还管用。”村民张大姐说。
张庄村持续运作20多年的“道德评议会”,评议内容从公益事业贡献拓展到“好婆媳”“诚信经营户”“最美庭院”等多元类型,与时俱进地服务乡村振兴。
“时间存折”志愿服务积分制,巧妙地将村民参与治理的行为量化、可视化。村民参与环境整治、调解纠纷可获得积分,在定点超市兑换物品,全村累计志愿服务时长已突破2000小时。如今,主动维护村里环境卫生、参与公共事务已成为许多村民的自觉行动。
《襄阳日报》(2025年11月14日7版)
编辑:黄金丽
审核:罗安 终审:杨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