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式作业,是赋能还是负担?

2025-11-14 16:17:49 来源:襄阳晚报人阅读

□全媒体记者王世翠通讯员邵思晗

曾经,作业是纸笔间的“沙沙”作响,是书本上的圈点批注,是课堂知识在课后的延伸;如今,借助学习类应用程序(含小程序)的“打卡”式作业已悄然走进千万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生们每天需要按时上传作业完成情况、背诵视频、阅读音频等,以在线打卡的形式向老师和家长展示学习成果。这份新型作业形态,犹如投入教育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打卡”式作业,是赋能还是负担?这一问题引发了家长、教师和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科技赋能下的教育新尝试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和移动互联网覆盖,依托移动端的学习类应用程序(含小程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育工作者积极借助数字化工具突破传统作业的时空限制,提升教学效率。

七年级英语教师刘老师表示:“过去布置英语听力作业时,要在家长群逐一询问完成情况。现在使用学习类小程序,学生可随时上传听力录音,我打开手机就能检查,还能直接标注发音问题,大大节省了时间。”她认为,“打卡”式作业带来了显著的工作便利。

除了提升效率,“打卡”式作业还为教学提供了数据支持。一位六年级语文老师说:“小程序的数据统计功能让我能清晰把握班级整体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

不少学生表示,“打卡”式作业通过趣味化设计激发了学习热情。

四年级学生小萱说:“以前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现在使用带有奖励机制的学习类小程序后,每天都主动完成朗读打卡。”

家长们也从这种新型作业方式中获益。家长王女士表示:“现在能随时查看作业完成情况,心里踏实多了。通过老师的评语,还能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形式主义与负担加重的隐忧

随着“打卡”式作业广泛推行,其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学生视力健康、学习效果真实性、家长负担加重等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五年级学生小泽说:“自从有了‘打卡’式作业,每天看手机的时间明显增多。最近经常觉得眼睛酸涩,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近视度数又加深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打卡”式作业可能助长形式主义学风。七年级学生小涵坦言:“有次历史知识点背诵打卡,我只想着赶紧完成,没认真理解。结果老师在课堂提问时,我回答得磕磕巴巴。”

老师们反映,“打卡”式作业与实际学习效果存在脱节现象。一位数学老师举例说:“班上的一名学生,每次‘打卡’式作业口算题做得很好,可一到考试就不理想。”

对家长而言,“打卡”式作业构成了“隐形加班”。张先生说:“我下班后要花一两个小时帮孩子拍视频、调角度,比上班还累。”对于留守家庭,问题则更为复杂和突出。负责照管的祖辈往往不熟悉智能设备,操作起来十分吃力,更无力对孩子进行作业辅导。此外,他们最担心的还是孩子会借完成作业之机长时间使用手机,而自己却难以有效监督和约束。

此外,部分学习类应用程序(含小程序)还存在广告多、信息泄露等问题,给学生的学习体验和隐私安全带来了隐患。

家校合力寻求解决之道

面对“打卡”式作业带来的问题,教育工作者与家长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希望在“技术便利”与“教育本质”间找到平衡。

教育工作者建议,学校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科学设计打卡任务。樊城区朱坡中心小学校长卢志强指出:“小学阶段应侧重培养学习习惯和激发兴趣,不能片面追求打卡形式和数量,而要注重作业质量和实效。”

教师的指导与反馈至关重要。朱坡中心小学语文教师李雪萍认为:“教师要超越表面任务完成度的检查,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指导。通过持续的专业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家长在引导孩子合理使用学习类应用程序(含小程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家长刘女士分享经验:“我和孩子约定每晚固定半小时专用于打卡作业,孩子专注完成任务,我从旁适度监督鼓励。”

市三十一中校长卓道庆认为,“打卡”式作业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宜盲目推广。唯有学校、家庭与技术平台协同努力,不断优化内容设计、强化过程指导,才能让“打卡”式作业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效助力。

在这个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相互碰撞的时代,如何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本质,需要教育参与者们持续探索和思考。

《襄阳晚报》(2025年11月14日5版)

编辑:黄金丽

审核:罗安 终审:杨潇

编辑:黄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