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网评论员庞静雯(汉江国投)
3小时售罄600根,98元一根的奶皮子糖葫芦火遍全国。这款被网友戏称为“糖葫芦界爱马仕”的网红美食,一边是排队打卡的热潮,一边是关于价格虚高的争议,恰好折射出当下网红美食市场的众生相。
网红美食之所以能掀起风潮,往往不在于味道的颠覆,而在于精准切中了当代人“为体验买单”“为社交消费”的心理需求。奶皮子糖葫芦通过食材混搭打破传统认知,借助“手工制作”“限量发售”等标签营造稀缺感,更借助社交媒体的打卡机制,将寻常的“吃”升格为一种具有仪式感的参与行为。消费者购买的,或许早已不只是糖葫芦本身,而是一张加入热门话题的“社交货币”,一份在流量世界中确认存在感的“身份凭证”。
然而,当消费行为越来越依赖符号赋值,商品的实际价值与价格之间就难免出现断裂。一根糖葫芦卖到近百元,即便加入了所谓高端食材,其成本结构也令人存疑。争议的焦点正在于此:我们究竟是在为品质付费,还是在为营销制造的幻觉买单?当“网红”成为溢价的通行证,一些产品是否正在从“创意升级”滑向“价格虚高”?
更深一层看,此类现象也映照出某种非理性的消费心态。不少人并非出于对食物的真实渴望,而是被“别人有,我也要有”的从众心理所驱动,被“错过即失去”的饥饿营销所牵引。这种被情绪和氛围裹挟的消费行为,不仅推高了个人支出,也在无形中助长着市场的浮躁之气——商家倾向于不断制造下一个“网红爆款”,而非沉下心来打磨产品。
纵观近年来的网红美食谱系,从脏脏包到芝士榴莲饼,大多难逃“爆红—降温—沉寂”的短周期命运。这提示我们:仅靠营销和话题堆砌的热度,注定难以持久。奶皮子糖葫芦若想跨越“网红短命”的陷阱,不能永远依靠饥饿营销与社交裂变,终究要回到食品的本质——口感、品质与合理的定价。真正的“长久红”,只能建立在真实价值之上,依靠口碑的自然沉淀,而非流量的短暂加持。
网红经济为传统美食提供了创新升级的机会,但绝不能成为“天价营销”的遮羞布。希望这场关于奶皮子糖葫芦的争议,能让商家回归初心,让消费者回归理性,让网红美食市场在热闹之后,多一些沉淀与实在。
编辑:罗安
审核:黄金丽终审: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