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评|“小作文”写就基层治理大文章

2025-11-14 16:43:19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龚樊(襄阳市樊城区清河口街道清河桥社区)

在湖北襄阳谷城县城关镇皮家洼社区的微信群里,社区民警刘瑞玲的“小作文”悄然走红。“天上如果掉馅饼,地上一定有陷阱”“现实版远亲不如近邻,多铺路、多架桥,人生之路会越走越顺”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文字,不仅化解了邻里矛盾,更串起了万家温情。刘瑞玲调任三年间,辖区刑事案件、治安案件逐年下降,2024年治安矛盾纠纷实质化解率达94%,城关一中等重点单位实现涉校警情“零发生”。这份成绩单不仅是一位社区女警用“脚力”丈量民情、用“笔力”凝聚人心的平安答卷,更折射出新时代社区治理的智慧与温度。

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卡在“认不得人、说不上话、推不动事”的困境里。刘瑞玲初到皮家洼社区时,也曾面临这样的“三重门”: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群众不熟悉、干部不买账,警务工作推进受阻。但她没有坐在办公室等问题上门,而是骑上电动自行车,一家一家走访,将纸面上冰冷的住址信息转化为脑海中鲜活的民情图。95个特殊家庭的档案里,记录着刑满释放人员申某与残疾妻子的家庭矛盾,也记录着刘瑞玲5次上门调解、开出“心理疏导+就业帮扶”组合药方的细节。2025年,当她第4次回访时,申某夫妻已不再争吵,日子渐渐有了起色。这种把群众当亲人的真诚,让有事找刘警官成了社区最安心的口头禅。

如果说走访是“脚力”的体现,那么“小作文”则是“笔力”的智慧。刘瑞玲在工作中发现,单纯转发反诈视频效果有限,但配上一段自创的“小作文”,往往能引发共鸣。今年7月,她转发小女孩被食物卡喉的急救视频时写道:“现实版远亲不如近邻,多铺路、多架桥,人生之路会越走越顺。”这段文字不仅传递了急救知识,更唤起了邻里互助的温情。如今,她的“小作文”在27个微信群里串起了百家情,让政策宣传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共鸣。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恰恰契合了基层治理的需求,既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

刘瑞玲的成功,源于她对“小切口”的精准把握。基层治理中,“大而空”的口号容易流于形式,“小而实”的举措才能深入人心。她没有空谈平安建设的宏大叙事,而是从“调解一次纠纷”“转发一条视频”“写一段文字”做起,用具体的行动积累信任,用细腻的情感凝聚共识。正如治保主任皮仕龙所说:“她办案有理有据,依法依规,能让老百姓信服。”这种以小见大的治理智慧,正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关键。

从湖北襄阳谷城到全国基层,刘瑞玲的实践为社区治理提供了宝贵启示:治理不是管理的代名词,而是服务的暖心词。当警务工作从“案卷堆”走向“心坎里”,当政策宣传从“文件话”变为“家常话”,群众自然会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数据显示,全国已建成数百个“双零社区”,谷城模式、枫桥经验正在各地开花结果。这些实践证明,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需要用脚步丈量、用真心浇灌、用创新激活。正是“温度”与“智慧”交融的最好证明。

“江山就是人民”,这句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担当,在刘瑞玲身上得到了具体诠释。骑着电动车跑出大平安,用“小作文”串起百家情,跑出的不仅是零刑案记录,更是一条连接警心与民心的桥梁。基层治理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以心换心。当每一位社区工作者都能像她一样,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问题清单”变成“幸福清单”,我们的社会治理定能写出更多温暖的篇章。最美好的治理图景,永远是人心凝聚处的平安烟火。

编辑:罗安

审核:黄金丽 终审:刘明

编辑:黄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