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别让“充电赋能”变成“电力透支”

2025-11-14 16:45:39 来源:汉江网

汉江网评论员刘芷冉(南城办事处)

如今,各地都十分重视年轻干部培养,利用业余时间搞培训成了常态。但不少地方慢慢走了样,培训变成“为了办而办”,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没什么实效。要知道,培训的核心是给干部“充电赋能”,若方式不当,反倒成了基层干部的“思想负担”。如何找到那个平衡点?关键得从频率、内容和形式这三方面下真功夫。

别搞“填鸭”要“点餐”。有些地方把培训当成了“雷打不动”的日常任务,不管工作忙闲,必须全员到场。这种“大水漫灌”式的安排,完全不给干部留消化吸收的时间。学而不思则罔,更别提应用到实际了。高频次的“轰炸”,结果只能是“左耳进右耳出”,徒增疲劳。真要为干部好,就得从“完任务”转成“看效果”,跟着工作节奏灵活调整。比如重点项目攻坚时少安排几期,闲下来的时候多组织交流,这种“按需点餐”式的安排,远比硬性“填鸭”来得管用。

别玩“虚招”要“实战”。现在很多培训光讲理论不教实操,根本满足不了基层需求。不少年轻干部跟群众聊不到一块儿,遇到矛盾手忙脚乱,处理问题没招儿,说到底就是缺实践、少经验。这种本事可不是课堂上能学来的,必须在“真刀真枪”里练出来。襄阳的实践就提供了几个“样板间”:樊城区太平店镇直接把乡村振兴一线当“练兵场”,用真实案例教学,老骨干“一对一”传帮带,还硬性要求年轻干部每周进村接访、宣讲政策。襄阳市审计局推行“青蓝结对”,让行家带着新手在审计项目里摸爬滚打。南漳县更是联合邻县,把培训班开到企业车间、田间地头,让干部在调研中“取经”,形成的文旅合作报告直接就能用。这种“学中干、干中学”的模式,才是补齐能力短板的“速成班”。

别总“开会”要“开窍”。永远的“会议室排排坐,领导轮番说”,这种单调的形式最容易让人产生“培训疲劳”。形式创新不是为了搞花架子,目的是让知识入脑入心。扬州市广陵区文峰街道创新采用“实境课堂+研学互动”教学模式,运用“三带三学”教学方法,组织干部赴情况相近、产业相似、先行先试的地区实地观摩;枣阳市南城街道提出年轻干部培训“四个一”,即每周出一个培训方案,每个人都要上台讲一次PPT,每个月在机关例会上展示一回学习成果,每三到六个月交出一篇调研报告。这些打破常规的形式,逼着干部主动思考、总结提炼,在互相切磋中“开窍”,效果远比被动听讲强得多。

好的培训该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不折腾人,还能真见效。衡量培训好不好,别光看办了多少班、来了多少人,关键得看年轻干部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群众认不认可。就像襄阳这些地方,把培训放在一线、融进实践,既没给干部添负担,又实实在在提升了能力。唯有把频率调得更科学、内容做得更解渴、形式搞得更鲜活,培训这把“金钥匙”,才能真正打开年轻干部的“成长锁”,而非沦为令人反感的“累赘项”。

编辑:罗安

审核:黄金丽 终审:刘明

编辑:黄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