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从“一座难求”到“心灵可栖”:公共图书馆如何成为全民阅读的引领者

2025-11-14 16:50:45 来源:人阅读

汉江网评论员柳敬贤(樊城区检察院)

当清晨的图书馆门前排起长队,当自习区一座难求成为常态,这种“甜蜜的烦恼”折射出当代社会对公共文化空间的旺盛需求。近年来,全国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大幅增长,不仅体现了全民阅读氛围的升温,更对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图书馆从“空间饱和”迈向“服务升级”,已成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座难求”背后是民众对优质公共空间的渴望。图书馆的“火爆”并非偶然。从提供免费Wi-Fi、插座的实用设施,到稀缺文献、古籍特藏的知识宝库;从少儿绘本阅读区的欢声笑语,到银发族“文化充电”的安静角落——图书馆已超越传统的“借阅场所”,进阶为融合学习、社交、休闲功能的城市文化客厅。尤其对于“一老一小”群体,图书馆既是终身学习的课堂,也是融入社会的情感纽带。这种需求升级,恰恰要求图书馆从“以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重新定义公共文化服务的边界。

以技术赋能破解空间瓶颈。面对有限空间与无限需求的矛盾,图书馆需在精细化运营中寻找突破口。四川省图书馆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寒暑期高峰期的动态管理、引导读者参与共治、优化空间布局等方式提升资源利用率。更值得推广的是技术赋能——借助大数据平台实现川渝地区“一卡通行”,打通地域壁垒;引入AI技术为读者提供精准知识服务,让海量信息转化为结构化知识。这些创新表明,图书馆的“扩容”不仅在于物理空间拓展,更在于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时空限制,让资源流动起来。

以差异化服务实现功能跃迁。现代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已从藏书规模转向服务深度。一方面,需强化其“深度阅读引领者”的角色,通过体系化的阅读活动(如名家讲座、读书会)对抗碎片化阅读趋势;另一方面,应发挥公共智慧服务中心功能,对庞杂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增值,成为市民可信赖的“知识过滤器”。尤其对于成人群体,图书馆可通过定制化服务(如职业培训、人文讲堂)增强吸引力,让不同年龄、职业的读者都能在此找到精神栖息地。

以共建共享延伸服务链条。未来图书馆的发展,需更多打破“单打独斗”模式。横向可加强馆际合作,如川渝通借通还的实践所示,跨区域资源共享能极大提升服务半径;纵向可推动社区分馆、城市书房等微枢纽建设,将服务下沉至百姓家门口。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如企业捐赠、志愿者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运营生态,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全民共建共享的文化共同体。

图书馆的“一座难求”,是民众文化需求蓬勃生长的生动注脚。与其视之为压力,不如将其转化为服务升级的契机——通过空间优化、技术融合、功能拓展,让图书馆从“藏书阁”蜕变为激活城市文化活力的“超级枢纽”。当更多人愿意走进图书馆、依赖图书馆,我们离全民阅读的社会理想便更近一步。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彰显,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在公共文化领域的深刻践行。

编辑:罗安

审核:黄金丽 终审:刘明

编辑:黄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