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时评|以诗为媒兴产业,襄阳文化IP的破圈之道

2025-11-14 17:02:58 来源:汉江网人阅读

汉江网评论员高亮(中共襄阳市襄州区委组织部)

当孟浩然的诗意图景与襄阳牛肉面的香气在农交会展厅交融,2750万元的意向订单不仅是农产品市场的认可,更是文化IP赋能实体产业的生动注脚。襄阳以孟浩然IP为纽带,在农交会上书写的“诗与远方”链接“烟火人间”的故事,为城市文化资源转化提供了鲜活范本。

文化IP的生命力,在于从历史深处走向生活场景。孟浩然从来不是书本里的符号—50米高的孟浩然雕像以山竹、书案还原其寄情山水的模样,《春晓》诗句随光影秀在展区流转,“故人庄米酒”呼应着“开轩面场圃”的诗境。当襄阳高香茶与“荷风送香气”的诗意相遇,当浓香菜籽油浸润着田园情怀,这种转化让文化不再是悬浮的概念,而是普通农产品便升级为承载文化记忆的情感商品。农交会上,襄阳牛肉面斩获550万元意向订单、襄阳高香茶达成50万元合作意向的成绩,印证了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的放大效应。

IP运营的高阶境界,在于构建“单点突破、全域联动”的生态体系。襄阳并未将孟浩然IP局限于展会舞台:鹿门山的诗词长廊、浩然广场的文化景观让IP融入城市肌理,诗歌文化节通过朗诵与研讨深化内涵,“盛唐诗意之旅”串联唐城、习家池等景点形成体验闭环。这种布局与襄阳文旅融合的整体战略一脉相承—正如唐城借影视IP推出“影视打卡地图”,已成为300多部影视作品的取景地。从《梦华录》《庆余年》到《国色芳华》《长安的荔枝》,每部热播影视剧都为唐城景区带来人流量的飙升。管家巷以非遗活化实现千万人次客流,孟浩然IP的农业场景应用,是对“文化+产业”模式的又一拓展,形成了三国文化、盛唐气象、田园诗意多元IP共生的格局。

从资源到资产的跨越,关键在精准锚定“文化+产业”的结合点。襄阳的实践跳出了文化IP运营的常见误区:不搞空泛的符号嫁接,而是让孟浩然的田园诗风与农产品的乡土属性天然契合;不止步于单次展会的流量爆发,而是通过景区落地、节庆活动、商品开发实现长效变现。这种思路与甘肃天水将文化符号融入苹果产销的逻辑相通,都是让产业成为文化的载体,让文化成为产业的灵魂。当襄水项目的生态景观与昭明台的沉浸式体验共同发力,当高铁开通为IP传播拓宽渠道,文化IP已成为激活农业、赋能文旅、提升城市品牌的核心引擎。

农交会上的订单数字终将淡去,但孟浩然IP与襄阳产业的碰撞所带来的启示愈发清晰:传统文化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可与现代产业共生的富矿。唯有让文化IP扎根产业土壤、融入生活场景、形成运营生态,才能让千年文脉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让“襄阳名片”在文化与经济的共振中愈发响亮。

编辑:罗安

审核:黄金丽 终审:刘明

编辑:黄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