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新乡村 大文章

——“十四五”襄阳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乡村篇

2025-11-15 09:35:00 来源:襄阳日报人阅读

全媒体首席记者严俊杰通讯员王珊龚雪梵

汉江潮涌,田野叠金。

这片孕育过楚文化的沃土,正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铿锵步伐,续写着“湖广熟、天下足”的传奇。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襄阳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不动摇,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四项行动”的决策部署,努力在农业强省建设中走前列、挑大梁,为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贡献襄阳力量。

“十四五”期间,襄阳农业农村以稳如磐石的定力、敢为人先的魄力,在百亿斤粮食稳产、千亿级产业集群、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屡创佳绩,绘就了一幅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跨越的壮美画卷。

产业升级:

从“汗水耕耘”到“智慧丰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

作为湖北唯一整市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襄阳粮食总产量占全省17%,小麦、玉米、生猪、肉牛、禽蛋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其他主要农产品居全省前列。

今年夏天,连续干旱;秋收时节连阴雨接踵而至,粮食丰收面临双重考验!

“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海涛强调,要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防汛抗旱各项措施,为农业生产筑牢安全防线。

——建良田,夯实基础。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累计建成旱涝保收、丰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654万亩,达成“旱能浇、涝能排”的效果,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的77.3%。

——兴农机,提效能。天上,农业无人机巡田洒药;地上,无人驾驶收割机往来穿梭;田间,智能灌溉系统精准补水……全市万余台农机具装上北斗“智慧大脑”,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94%,农机作业水平稳居全省前列。

——优品种,强技术。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到县域示范基地,良种良法的创新实践重塑农业生产范式。万亩高产示范片、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星罗棋布,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绿色生产新技术集成推广,为粮食单产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作为全省乃至长江流域第一个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襄阳农产品规模很大,却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

如何破题?

延链补链强链!

市委、市政府精准发力,重点打造粮食、生猪、茶叶等10条农业产业链,实施“两资三能”工程,培育产业集群,建设农业强镇,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立项争资提速推进。截至目前,已争取到2025年农业农村资金28.71亿元,资金“活水”加速注入乡村产业。招商引资提质提效,第五招商团队签约9个重大项目,湖北农发集团万头肉牛智慧基地、中化农业等一批龙头项目陆续开工,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产业集群实现提档升级。全市新引进176个农业产业项目,1—8月,农产品加工产业开工项目154个、竣工项目120个。新增飘扬食品、蓝带啤酒2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总数稳定在151家,居全省首位。1—9月,农产品加工业新进规企业95家,总数达835家,居全省首位。

农高区建设是创新驱动的核心抓手。全市引进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书院、湖北隆中实验室等高校科研院所,建成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玉米试验基地等55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个省级以上双创孵化载体。24家农业龙头企业集聚,6大特色园区拔地而起,三黍生物基新材料等17个产业项目加速推进。

产业兴则乡村兴。襄阳以科技为翼、以产业链为骨,赋能传统农业,为农业强市建设筑牢了产业根基。

乡村蝶变:

从“一处盆景”到“全域风景”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曾是偏僻穷山沟,如今已是国家4A级景区。村党委书记闵洪艳带领党员干部凿山种茶、兴办企业,创新“党组织联产业、干部联项目、党员联农户”的“三三制”治理模式,创造了17年无上访、20年无刑事案件的奇迹。2025年,“堰河味道”小院入选全国精品庭院。

在襄阳,堰河村的故事并不是孤例。

襄城区卧龙镇光明村引进了集马术训练、石窑面包、BMX小轮车、乡村咖啡馆等新业态,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运动公园;枣阳市刘升镇李老湾村,大力挖掘枣树林资源,探索“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的发展路径,用“诗意田园”点亮乡村振兴梦;谷城县金牛寺村依托狮子岩生态旅游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山水休闲游,推动景区从单一观光型景区向沉浸式综合度假区转型,为游客带来更丰富的文旅体验……

美丽乡村建设,从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域推进”。“十四五”期间,襄阳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全市2434个村全部完成建设任务,210个村进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行列。襄阳还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持续推进“三美”乡村建设,建成标杆村21个、先进村85个、提升村414个。

乡村振兴的底色,藏在烟火气里;发展的活力,源于系统施策。今年以来,襄阳区域统筹、上下联动,启动实施功能镇区、和美乡村、实力产业、美丽路网“四项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的襄阳样板。

——功能镇区强功能。对全市94个乡镇(涉农街道)进行梳理分析,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宜文则文的原则,分期分批打造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小镇、历史名镇,着力建强连接城乡、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和美乡村抓提升。组织2513个村(涉农社区)全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处理、村容提升一体推进,清洁家园行动常态化开展。如今,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59%的自然村推行垃圾分类;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81%,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5.8%,乡村处处干净整洁。

——美丽路网促融合。聚焦3.37万公里农村公路,开展路域环境整治,让公路更通达、更安全、更净美。围绕高速出口、城区通道、景区连线,打造517公里精品线路,整治升级279处观景台、停车区、公路驿站,推动“交通+产业”“交通+旅游”深度融合,让路网串起美景、连接产业、带动增收。

从“一处美”到“全域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襄阳用精准施策绘就了乡村蝶变的新图景,让美丽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城乡融合:

从“二元分割”到“一体共荣”

3年前,樊城区李沟村还是一个在地图上难寻的“空心村”;如今,每逢周末,这里便成了襄阳人的“诗和远方”,城里人开着越野车而来,摸鱼捉虾、体验野趣,热闹非凡。

改变的“密钥”,是樊城“一号公路”的贯通。这条公路像一条纽带,串联起9座水库、汉江风光、千年银杏、太平店老街等资源,培育出花园村、张湖村等特色村落,露营、研学、康养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升级,一张城乡互动的生态旅游网悄然成形。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举表示,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四项行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十四五”期间,襄阳打破城乡壁垒,推动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

——基础设施联通升级。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占比实现“双百”目标;2263个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网点全覆盖,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彻底打通。

——饮水安全提质增效。推进农村饮水提标升级,改善188万人供水条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7%,清甜活水润民心。

——公共服务均衡普惠。652所学校纳入教联体建设,占比96.59%;7个县市实现三级综合医院全覆盖,教育医疗资源更均衡;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加速布局,中心城区老年助餐覆盖率达62.14%,78个乡镇实现老年大学全覆盖;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达12.3%,精神文化生活愈发丰富。

——脱贫成果巩固拓展。连续四年在全省后评估中获“综合评价好”等次;就业帮扶、产业帮扶精准发力,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583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提高到19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脱贫基础更稳固,增收底气更充足。

樊城区太平店镇的国土整治项目工地上,机器轰鸣;襄州区峪山镇星火村的红色研学走廊里,年轻讲解员正向游客讲述着这片土地的红色记忆……襄阳的乡村,正经历着由内而外的深刻变革。

从传统农区到现代农业强市,从单一生产到多元融合,从城乡分割到一体共荣——襄阳正在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一部新时代的“三农”大文章。

汉江潮涌,千帆竞发。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交汇点,襄阳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为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贡献着强劲的襄阳力量!

襄城尹集尤河。(资料图片) 全媒体首席记者 安富斌 摄

《襄阳日报》(2025年11月15日1版)

编辑:王鑫

审核:金成岑终审:刘明

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