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周红南 通讯员王朝晖)11月12日,我市召开秋播工作座谈会。记者从会上获悉,11月25日前,全市535.5万亩小麦计划全部播种完毕。目前,一场秋播攻坚战正在全市火热进行。
精准施策破困局
前期持续阴雨致使田间积水严重、土壤过湿,我市秋收秋播进度较往年明显滞后。面对“进度慢于常年”和“整地质量难保障”的双重压力,我市各地把抗灾秋播当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开沟排水成为抗灾秋播的首要突破口。各地以村组为单位统一组织,对排水系统进行疏浚整治。老河口市组建10个应急作业队,协助农户抢排、抢耕、抢播;襄州区成立6个督导组和5个技术指导组下沉一线,实行进度日报、精准调度;谷城县大力推行开沟降湿技术,确保沟渠配套、排水通畅,为农机下地创造条件。
针对湿田作业难题,各地纷纷亮出科技“法宝”。枣阳市在兴隆镇推广“复式旋耕开沟机一道犁耕种法”,实现旋耕、播种、开沟一体化;保康县、南漳县等地及时出台并广泛宣传抗湿播种技术指导意见,让技术要点直达田间地头;各地广泛运用无人机进行免耕飞播、抢播。
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物资供应,为抗灾秋播注入“强心剂”。宜城市统筹整合涉农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统一供种、技术示范和作业补贴;南漳县发放优质油菜种子36吨、小麦种子300吨,激励农户落实种植面积;襄城区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并协调优惠供应农用柴油,保障农资质量与农机作业需求;谷城县免费下发种子、肥料等农资超千吨,整合资金近2000万元用于发放各项补贴。
因地制宜显特色
在秋播关键时期,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秋播路径。
枣阳市、谷城县、襄州区等地注重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枣阳市试点推广“大豫物理农业波频能量增产提质增效技术”;谷城县聚焦单产提升,打造20个千亩示范方和5个万亩示范片,推行“五统一”管理;襄州区重点推广弱春性品种、种子包衣、以密补晚等抗湿迟播技术,科技支撑作用显著。
南漳县、老河口市、樊城区等地在组织方式和生产模式上寻求突破。南漳县运用项目和政策“奖惩并举”机制,压实主体责任,激发农户种植积极性;老河口市通过“精准服务保障”,筹措资金发放种子,协调无人机飞播;樊城区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打造油菜花海长廊和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促进农旅融合与规模化生产。
宜城市、襄城区、保康县等地强化技术指导和要素保障。宜城市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订单种植超40万亩;襄城区精准调度农机具,开辟农用油供应“绿色通道”;保康县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针对山区特点,强化小型农机应用和技术服务,抓好河谷地区油菜移栽。
固本强基促丰收
当前,全市油菜播种任务已完成,小麦播种正全力冲刺。面对晚播现实,下一步工作重心将转向田间管理和苗情转化。
分类田管,促弱转壮。各地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开展“一对一”精准指导。对已播作物,及时查苗补种,加强水肥管理,促弱控旺,培育冬前壮苗。对晚播小麦,襄州区、老河口市等地根据播期科学增加播量,实现“以密补晚”。同时,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开展“一对一”精准指导,重点推广湿涝地块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
防灾减灾,筑牢防线。加强冬季低温冻害、病虫害的监测预警与防控准备。南漳县、保康县等地已将弱苗转化、病虫害防治作为下阶段工作重点,力求苗齐苗壮。通过现场教学、线上直播、发放手册等方式,帮助农户掌握晚播作物管理要点,将“三分种,七分管”落到实处。
市农业农村局表示,将继续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持续开展督导服务,确保各项田管措施落实到位,努力将灾害影响降至最低,为夺取明年夏季粮油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襄阳日报》(2025年11月15日2版)
编辑:王鑫
审核:金成岑终审: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