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饶敏 吴文谨 张欢
特约记者 胡剑芳 李婷婷
掌上咸宁报道
从稻虾共生的水田间,到苎麻摇曳的丘陵坡地;从深山里飘香的金丝皇菊园,到城郊机器轰鸣的“迷你工业园”……虽时值寒冬,咸安乡野却处处涌动着产业发展的热浪。在这片热土上,一场关于资源变现、产业升级和集体增收的生动实践正在全面展开。
近年来,咸安区创新探索“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优质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路径,成功破解了农村资源碎片化、产业发展低效化等难题。一组数据见证着这场变革的成效:今年前三季度,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3954.68万元,138个村全部迈入“10万+”行列,更涌现出6个“百万村”、16个“五十万村”,一大批昔日的“空壳村”“薄弱村”正蜕变为“产业村”“富裕村”。

唤醒“沉睡”的资源——紫潭村从“闲产”到“资产”的变现之路
淦河下游,斧头湖畔,冬日的阳光洒在刚刚收割完毕的稻田上。官埠桥镇紫潭村党支部书记皮日武站在田埂上,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全村1900余亩稻田,优质稻产量达650吨;加上今年早些时候收获的100吨小龙虾,全年总产值有望突破360万元。”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充满生机的村庄,曾经是个“无集体收入、无产业支撑、无人气活力”的“三无村”,村集体账面上还欠着53万元外债。
转机发生在2023年6月。借助咸安全域国土空间整治项目的东风,紫潭村在一年内新增耕地445亩、水田229亩。通过土地平整、完善灌溉排水和田间道路等系统工程,耕地连片程度显著提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同步升级,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我们依托临水优势,确定发展‘稻虾’生态养殖,引进咸宁市融鼎农业进行专业化运营,还与华中农业大学开展技术合作,自主研发虾饲料,成功注册‘桂乡大米’品牌。”皮日武介绍。更关键的是,村集体以30万元现金和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与融鼎农业合作联营,构建起“企业盈利、农户收益、集体增收”的多赢格局。
这套“公式”立竿见影:2024年,仅水稻种植就为村里带来15万元分红。如今,紫潭村已引进新的经营主体,实施跑马场、栀子种植基地、宠物研发基地三个新项目,预计集体经济纯收入将突破25万元。
记者感言:
土地是乡村最深厚的资本,但资本不会自动增值。近年来,该区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为抓手,同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小田并大田”,通过系统化整治破解了土地碎片化困境、市场化运营激活了资源价值。这不仅是乡村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乡村治理智慧的升华。
截至目前,咸安累计实施整治面积超1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3万亩,“沉睡的土地”正在转化为“增收的资本”。
不一样的“靠山吃山”——李沛村从传统耕作到特色产业的智慧转身
双溪桥镇李沛村的丘陵山地上,新栽的苎麻苗顺着山势铺展,在冬日的黄土地上扎下坚实的根。连日来,红源苎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50余名村民正在地里忙碌着。
“第一批种下了1200亩,等到明年开春4月,就能见到收成了。”村支书樊洪指着眼前的苎麻地介绍。有意思的是,去年同一时期,这片土地上还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红高粱,今年8月丰收后立即改种了苎麻。

地处丘陵地带的双溪桥镇,曾经面临山地“小而散”、利用率低的发展困境。该镇依托国土空间整治项目,推动“小归大”“散归整”,在李沛村整出了3000余亩山地。
随后,该村引进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湖北禾乐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运营主体,种植玉米、高粱等作物,一年内就为村民带来60余万元土地租金和16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但李沛村没有止步于此。今年9月,咸安苎麻纺织生态智造产业园正式签约,规划在双溪桥镇建设万亩苎麻种植基地。抓住这一机遇,村里迅速推进苎麻栽植。
“改种苎麻后,每天有50余人参与初级产品务工;产业园投产后,还能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樊洪细数着带来的变化,“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记者感言:
“靠山吃山”的内涵正在重塑。咸安的经验告诉我们,新时代的“靠山吃山”不再是简单索取,而是通过空间重构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平衡,通过产业适配提升土地价值。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让传统农耕文明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焕发新生。

探索业态创新的N种可能——井头村、白鹤村从“单一”到“多元”的积极探索
大幕乡井头村,这个曾经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小山村,如今因“云栖田园”而声名远扬。
初冬时节,沿着蜿蜒的肖星线一路前行,四门楼水库的碧波与漫山遍野的金丝皇菊交相辉映,竹林下散养的土鸡悠闲觅食,露营帐篷里飘出围炉煮茶的欢声笑语。
“这个村最大的转变,是从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到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幕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唐阳介绍。

去年以来,井头村依托毗邻仙女湖的区位优势,整合400余亩抛荒地,打造集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休闲露营于一体的“云栖田园”综合体,将果树基地、共享菜园、露营基地交由专业团队运营,村民们则在村集体带领下参与到土鸡散养、水果加工中来。
“土地租金15万元、光伏发电项目收入13万元、50余位村民还能在家门口就业……”在井头村党总支书记王宏江的细算之下,该村今年集体收入有望突破30万元,跻身全区上游水平。
无独有偶,与深山村落不同,距离市主城区仅数公里的浮山街道白鹤村,则走出一条城郊村的特色发展路径。
这里也曾深陷“城郊”困境:土地撂荒、基础设施滞后、年轻人纷纷外流到城市。自2021年起,村“两委”流转近700亩土地,进行统一整治,盘活各类闲置楼房等资产,先后引进6家市场主体,从竹制品加工、刀具加工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不一而足。
在“农业+工业+物业”的多元业态赋能之下,白鹤村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0万元,成为城郊村转型样板。


记者感言:
从深山到城郊,不同的资源禀赋催生出各异的发展路径,其背后是同样的发展逻辑:尊重乡村发展规律,把握自身比较优势。
咸安通过精准的清产核资,清理核实集体资产8787条,资产净值17.3亿元,集体资源18065条,面积51.06万亩,直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00多万元。这种不搞“一刀切”、引导各村发挥积极性的做法,正是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基层智慧。
如今放眼咸安,在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和改革赋能下,一条资源有效盘活、产业多元发展、村民共同富裕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这里的实践证明,当土地遇见智慧,当传统遇见创新,乡村振兴就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编辑:王鑫
审核:金成岑终审: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