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十四五”文化产业活力密码,湖北:打造长江文化高地

2025-11-28 14:41:34 来源:经济半小时

说到湖北,您会想到什么?是武当山的云雾缭绕,黄鹤楼的千年诗篇,还是长江的奔流不息?这些闪亮的文化名片,如今正悄然催生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只是匆匆一瞥,而是停留更久,体验更深。这背后,是怎样一条新的产业链被激活?它又如何为地方发展注入新动力?

今年35岁的杰克来自美国,是武当三丰派第十六代传承人。这位中文流利的“洋教头”从小痴迷于功夫电影,2010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武当山学习武术。地处湖北省十堰市的武当山,千百年来都是习武学道者的栖隐之地。

随着对武术文化的深入了解,杰克不仅自己爱上了中华传统文化,还在各大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日常生活和练功视频,收获了国内外大量粉丝。

2006年,武当武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亿人习练太极功法,每年超过1000万海内外友人来武当习武养生、游历问道。

除了练武,武当山的文化IP还将带来哪些产业新机遇呢?

演艺节目《大话武当》,用穿越互动的形式演绎武侠故事,也是武当文化的新业态。这个节目位于占地面积达5.4万平方米的“武当一梦”园区,通过植入国际化演艺理念、高科技设备装置、高品质艺术创排和潮流国漫元素,为游客打造了沉浸式的文旅体验。

园区运营负责人李明和主创团队通过研究武当山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因地制宜创作出一系列精彩节目,游客也用真金白银为这些根植于武当文化的节目买单。1月份到现在,园区的总营收大概有6600万元,全年演出的场次在350场左右。

如今,武当文化延伸出了武术教学、演艺表演等11种业态,带动1.2万人就业。2024年,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3亿元。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陈平:我们以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使命,提出神武峡与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整合,开通200多条国际及地区航线,开展荆楚文化国际传播,为招商引资产业升级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下一步我们将实施景区提质赋能行动,提升入境游便利化和国际化水平,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办好重大国际推广会,完善国际传播媒体矩阵,打响知音湖北品牌,吸引五洲游客聚湖北。

湖北黄鹤楼灯光秀在夜晚呈现出的光影盛宴、沉浸式的夜游体验已经成为武汉夜间文旅的“爆款”。

黄鹤楼在夜色中化身为巨型裸眼 3D 幕布,8 台激光投影机精准投射,将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变成流动的画面载体。

景区采用投影灯光秀的模式,将千年文化与现代声光电技术结合,用动画、音乐、投影的技术手段,将夜间黄鹤楼公园的山体、池水、楼阁、亭台、长廊活化,打造全新的夜间演艺节目。2024年,黄鹤楼白天和晚上共接待了国内外近500万游客,晚上就接待了近100万游客。

距离黄鹤楼260米,有一家以黄鹤楼为背景,开在顶楼露台上的烧烤店,2000平方米的店铺,108 张餐桌均为“观景位”。

在距离武汉600公里外的宣恩县,“民俗+科技+旅游”的文旅模式,让千年非遗活了起来。宣恩以贡水河为轴线,开展“龙游贡水”“水上运动会”等特色活动;以非遗为抓手,推出非遗展演、文创市集等沉浸式体验,成为这座鄂西小城成为吸引客流的“金字招牌”。

3D打印技术复刻土家吊脚楼等古建筑,将“城市名片”变成可收藏的独家记忆;低空飞行器搭载游客升空,以全新视角俯瞰武陵山区的层峦叠嶂与贡水蜿蜒,解锁山水观光新方式。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陈平:湖北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使科技创新这个最大的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文化新业态已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中最具活力,增长最快,动能最强的成长性板块。

在湖北,文化的魅力正在不断向产业延伸,催生出丰富多样的消费新场景和新业态。文化不再远离生活,而是融入日常、牵引消费,成为产业创新的源头活水。湖北以文化为根基,以创新为路径,让非遗融入生活,让科技赋能传统,让文旅连接市场,走出了“以文塑产、以产传文”的路子。文化为产业注入内涵与活力,产业为文化传承提供动力,这条互动共生的道路,书写着荆楚文化的精彩。

监制:杜阳

制片人:柴哲宏 于浩

主编:刘伟 孙菁

记者:姚孟阳 苏峰

编辑:王鑫

审核:罗安 终审:杨潇


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