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庞鸿运,家住襄阳,是一名退休人员,喜欢到处走走看看,堰河已经来过好多次了,每次来,感觉都有新变化。
3月2日,是个雨天,气温也降了下来。我约了朋友,驱车再次来堰河,一路畅通,没有晴天时热闹,更添了一份宁静,这在城市是体会不到的。
我记得第一次来堰河是在20多年前,进村的道路并不舒坦,沿途也都是茶园,典型的山区村,无人问津。
近10年,我见证了堰河发生的巨大变化:乡村旅游悄然兴起并形成规模,特产店、农家乐遍地开花,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更让我惊叹的是,村干部带领群众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步一个脚印,把穷山恶水之地打造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令人向往。
村子有了名气,天南海北的游客纷至沓来,路变得拥挤了,停车位日益紧张。
于是,堰河开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扩宽并刷黑了乡村公路,新建和扩建了停车场,还增加了不少体验感强的文旅项目。
据村干部介绍,去年,堰河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确实了不得。
以往,我来堰河,就是游山玩水看风景。可如今,我到堰河,是感悟乡土文化,涤荡心灵尘埃。
近年来,堰河通过持续举办打年货、百家宴等传统民俗活动,推出“八大碗”系列农家菜,大力传承非遗文化。游客们在逛集市、品佳肴、赏表演的过程中,既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实现精神层面的升华。这正是堰河能留住游客的“秘诀”所在。
纵观国内众多景区,凡是有故事可讲、有文化底蕴的景点,往往人气旺盛。堰河深谙此道,将民俗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既让游客记住乡愁,更激发他们“常回家看看”的愿望。
看着堰河百姓生活蒸蒸日上,乡亲们的笑容愈发灿烂,我也感到由衷的高兴。今后我还会常来堰河,与大家共享这份美好。
(全媒体记者童光辉 程备 整理)
《襄阳日报》(2025年3月10日5版)
编辑:崔怀宇
审核:罗安 终审:李云飞






